扬科维奇用边锋刘彬彬去踢边翼卫的想法没有错,问题出在人员配置和线路设置上。他是442和343来回切换,刘洋是左后卫和左翼卫,刘彬彬是右前卫和右翼卫。
左内锋韦世豪或戴伟浚是组织型边锋,持球核心;右内锋是武磊,提供纵深的冲击。中后场是3-1结构,其中一名后腰(吴曦或王秋明)前插,参与组织进攻。右中卫张琳芃不仅要控球和出球,还要覆盖右半区。
我的想法是:在此基础上,在3421和442,及4231三种阵型中切换。场上阵型3421,高位压迫时442,组织进攻阶段4231,落位防守541或550。
塞尔吉尼奥因为年纪渐大,爆发力下降,可以学郑智那样改踢中前卫,提供左脚的出球,与徐彬或杨明洋搭档双中场。他在长春亚泰的陈洋手下也踢过,并不陌生(前提是有五后卫)。
之前国足踢不好3人三后卫阵型,是因为3人主防,侧重进攻,必要时中场1-2人补防,换位补防时经常顾此失彼手忙脚乱。如果改成4人三后卫阵型,4人主防,侧重防守,其中1人前顶至中场协防(边翼卫或后腰),接近现有球员的习惯和特点。
左翼卫胡荷韬的话,他将更侧重防守,形成实际上的四后卫(一个高位的左后卫)。右翼卫可以像用刘彬彬那样,用谢文能去踢,发挥他的进攻和对抗作用,跑动时向前、向边前插。
左中卫朱辰杰的话,应该大胆鼓励他前插上抢,相当于半个后腰。他蹲坑的话位置感一般,已经上演多次冒顶了,他的特长是回追速度快,滞空能力强,防守技术扎实,可以让他更大范围的活动,补后腰前插的空档。某些高大中卫上去了不一定及时回得来,小朱可以,他还有一脚远射。
右中卫吾米提江,他可以提供一定的控球和出球,优势是横向、纵向的覆盖能力比较强,边中卫移动能力的要求是第一位的。拖后就在蒋光太、蒋圣龙之中选择,可以参与压迫,但一旦丢球,要及时往回跑,站住位置。
组织进攻阶段,塞鸟前插,相当于一个前腰,参与球权分配。他对比传统前腰,不太吃球权,通常球一来就踢走了,为下一步的战术作打算。
左内锋王钰栋的球商很高,他的风格反而有点吃球权,如果球总不在他脚下他可能就有点隐身了。当塞鸟前插时可以与他形成一些配合。小王作为前场自由人,具备打通边肋部垂直通道的个人能力,能踢3中卫体系的边前腰和二中锋。
小王反而不具备武磊那种纵深的冲击力。所以考虑归化小奥斯卡,他有身体力量,速度也快,能够利用身体为球队打开深度。哪怕无法直接进攻球门,也能为中锋和边翼卫撕扯开空间。
3421一定要有一个能冲击身后的人。所以扬科维奇解雇回母国后,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,才会抱怨“中国队缺乏锐利度”。
当时国足在亚洲杯的问题,武磊和刘彬彬无法配合,武7门前意识出色,但静态护不住球,刘彬彬也是闷头带的类型,并且太边锋化了,导致进攻打不出来。小奥斯卡相对全面,还能当一个支点,谢文能也属于擅和外援配合的类型,本身可边可中,他单独爆点不如刘彬彬,但传切能力可能还稍强一些。
所以扬科维奇属于拿一个先进的战术,让队员们硬套,导致效果出不来。
韦世豪和戴伟浚的盘带技术不俗,有传球能力,也愿意大量跑动,但视野太差了,阅读比赛的能力太一般。王钰栋这方面好一些,现在也慢慢往传球和助攻的方向转型。你和中锋、中场没有呼应,各自为战,对方自然容易布防。
3421里面,两个内锋(边前腰)非常重要,要有亚洲级的球员才能与亚洲球队抗衡。王钰栋的球商、人球结合加上速度,小奥斯卡的身体和冲击力,让他们冲起来亚洲任何后卫都吃力。
中锋的话在张玉宁和刘诚宇之中选择。张玉宁的优势是支点作用明显,上身体找对抗的经验更丰富些,做小球的技术不错。小刘则是能跑能抢,速度较快,活动范围大,而脚下和球商又比拜合拉木高一些。
我个人偏向小刘,因为张爷今年不知道是身体原因还是怎的,不怎么喜欢逼抢了。现代足坛已经没有不抢球的首发中锋了。